文物寄存办法惹争议 学者吁台北故宫应有使命感******
中新网12月20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兰千山馆”文物因寄存合约期满,台北故宫以院区库房空间有限,倾向不再续约,引发争议。岛内多位学者19日在一场公听会呼吁,博物馆应以公共性为目的,机关的使命感应永存于心,即便是寄存,都应有相互信赖与尊重的过程。
台北故宫院长吴密察。图片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刘宗龙 摄台当局“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19日举行“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来作为是否符合公共性?”公听会,就寄存办法的变革等问题,邀请学者专家进行讨论。
台北故宫院长吴密察称台北故宫典藏的质量很丰富并不需要以私人寄存的方式来弥补典藏。
吴密察说,台北故宫寄存办法的变革是为了“符合博物馆的公共性”,将以捐赠为前提的方式进行寄存,执行上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合约到期后即启动捐赠的审查程序;另一是在合约期满后确认寄存人同意捐赠,启动审查程序,若无捐赠意愿则由寄存人取回。
台湾政策研究基金会教文体育组召集人陈学圣认为,吴密察的说明,让人不解为何历经8任院长都相安无事的制度如今却“崩坏”,寄存制度被院长视为只是沦为有钱人的仓储?
还有多位学者均指出,博物馆应以公共性为目的,一旦做出决策,影响的不只一代人更是后代子孙参与或接近文化艺术的权利,即便是以捐赠为前提的寄存,都应有相互信赖与尊重的过程。
东吴大学社会系副教授刘维公则提醒,以捐赠角度看,重要文物要求捐赠在实务上可行性非常低,一旦文物迁出,再拿回来或借展的成本会超乎想象。
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推介项目 福建两家博物馆入选****** 东南网1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蒋丰蔓)记者近日获悉,经省文物局推荐上报,我省两家博物馆入选2022年“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推介活动”,分别是福建博物院的“薪火传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和厦门市博物馆的“为城中村的孩子点亮历史的星空项目”。 据介绍,“薪火传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项目”整合福建博物院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资源,与福州市百所中小学、多所高校签约共建,共享文物资源,通过编著研学手册、开发红色研学活动、在公众号上开辟“红色故事”专题等方式,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历史、学习党史、感悟思想,激发精神共鸣。“为城中村的孩子点亮历史的星空项目”立足厦门市博物馆资源,结合厦门经济特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知识结构和需求,围绕中国传统文化、闽台民俗、厦门革命史等主题,精心设计项目内容,以量身定制“厦博课堂”、实地参观文物遗址、策划专题夏令营等多种形式,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生活,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